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

(轉載)三乘菩提概說第30集─五蘊空相的證入(下)

轉載自: 佛教正覺同修會  http://www.enlighten.org.tw/dharma/6/30
三乘菩提概說第30集
由 正旭老師開示:五蘊空相的證入(下)
三乘菩提概說影音連結

各位菩薩
阿彌陀佛!
歡迎繼續收看正覺教團電視弘法節目。在上個單元當中,我們已經講五蘊空相證入的前方便當中的第一個部分,就是「聞」的部分,也就是聽聞善知識說法,還有閱讀經典。
接下來講第二個部分。當你聽聞善知識說法以後,或者是閱讀經典以後,你過一個月不用的話,你可能全忘光了,經常就是忘記了這個經典裏面到底講什麼,就是因為不瞭解經典內涵的緣故;所以,當你在聽聞善知識說法的時候,以後你還要作思惟,思惟那其中的道理。閱讀經典也是這個樣子,譬如說你閱讀經典以後,你知道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這些名相你都瞭解了,但是你要去思惟:這個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這當中的關係是什麼?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跟四聖諦當中的關聯是什麼?這樣子詳細地思惟瞭解以後,你就不會忘記這些名相的內涵。
當你瞭解了這些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、四聖諦、十因緣、十二因緣等等這些法的內涵以後,你思惟了也知道它的義理以後;這時候你會開始相信,佛講的法是真實的,每個人都可以解脫於三界,每個人都可以成佛;這時候你相信了,而且也相信自己能夠成佛,自己能夠從三界當中解脫。也就是說,除了對佛法有信心之外,對自己也產生了信心。這時候你就可以脫離仰信的這一部分,然後進入了因為理解而相信。所以,當一個人仰信的時候,其實他的信心還不夠;為什麼會仰信?因為對自己沒有信心嘛。也就是說,佛的地位很崇高啊,成佛的這個法呢,他覺得他沒辦法完成,所以他只能仰信而已;當一個人對佛法思惟完成以後,他產生了信心,因為理解而產生了信心,所以他就脫離了仰信,而變成解信。
前方便已經講完,接下來我們來講第二個部分。五蘊空相證入的部分,我們可以用除了剛剛講的五蘊空相的內涵以外,我們還有哪些法可以來幫忙它呢?譬如說修聲聞禪的話,我們可以作四念處觀。那四念處觀,什麼叫作四念處?處就是處所,表示說有四個處所需要去觀察,哪四個處所呢?也就是身、受、心、法,這四個處所你要去觀察。那要用什麼、起什麼樣的念來觀察?我們來看這四念處的內涵是什麼。這四個叫作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就是這四念處。
一個人他貪著色身,或者是說他對於淫欲無法脫離,這時候他需要去觀,觀察說我這個色身是不淨的,就不會去貪著淫欲。再來說「觀受是苦」,有受都是苦,那當然他要去瞭解受的內涵;受是無常,所以無常是苦,他已經瞭解了,就這樣子去觀察。接下來說「觀心無常」。他瞭解了五陰十八界的內涵以後,他也詳細地去思惟,也去觀察——從現象界來觀察;不是只有理解,而是實地去觀察。譬如說,他觀身不淨的時候,要去觀察為什麼身體不淨,他要去觀他自身的三十六身分,然後才能得到結論說:「我詳細觀察的結果,我的色身真的不淨。」然後對於色身的貪著、對於淫欲的貪著,就能夠排解。同樣的,觀心無常也是這個道理,他不是只有理解,他是去觀察說「我心的運作是不是真的無常?」那觀察完成以後,確認了心無常。再來說,觀察一切法當中都沒有一個真實我。觀察這一切法,當然要從五陰十八界來觀察,是不是五陰十八界當中沒有一個真實我?詳細去從現象界來觀察以後,它真的就是這個樣子的時候,這個四念處觀就完成。
聲聞禪從四念處觀,他除了可以斷我見以外,還可以斷我執。他完全接受了這個身、受、心、法這四法,觀察完成以後,他斷了我見;依於斷我見的智慧,安住在這個四念處當中,叫作四念住——住於這四念當中,也就是把我執斷掉了;這時候就證入了五蘊空相,也就是斷了我見、我執。這是屬於四念處。
但是,四念處觀不是只有「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」,你可以統統去觀察它是無常的。也就是說,如果一個人他對於不淨,他已經觀察完成;它雖然不淨,但是這個色身還是很好用啊,他還是有所貪著,這時候他還是可以去觀身無常。所以,四念處觀仍然有兩種說法,也就是說「觀身無常、觀受是苦、觀心是空、觀法無我」,也可以這樣觀。針對你的執著的部分,你作了不同的觀行,所以四念處觀不是絕對不變的。修聲聞禪用四念處觀來觀行以後,可以證得五蘊空相。
接下來說,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忙呢?在一個人斷了我見以後,他可以用思惟「四食」的方式來斷除我執。斷除我執就要思惟四食,從思惟四食當中明白五蘊長養熾盛的道理——為什麼五蘊會長養熾盛呢?然後知道:苦滅的道理是什麼?要怎麼樣才能知道我要怎麼來滅苦?苦滅的境界是什麼?什麼叫作苦滅?這樣子從思惟四食的道理當中,就可以來幫助五蘊空要怎麼完成修證。也就是,斷我執的部分可以從思惟四食來幫忙證入。
四食的內涵我們現在就來作一個說明。四食的內涵,我們來看看 佛怎麼說:【佛告比丘:「一切眾生以四食存。何謂為四?摶、細滑食為第一,觸食為第二,念食為第三,識食為第四。」】(《長阿含經》卷二十)佛開示說:一切眾生都是以四食為存;不是只有摶食,還有觸食、念食、識食。這摶食、觸食、念食、識食它會長養眾生,眾生因為有四種為食——不是只有摶食,眾生會存活在這個世間,就是因為有這四食;如果只有摶食,眾生仍然不能存活,所以一定還要有觸食、念食、識食,眾生才能在三界當中存活。
那什麼是摶食?摶食,大家很容易的就可以理解,各種飯、麵還有魚、肉等等,這個就是摶食。摶食它有一個共通點,你吃下去以後一定要把它爛壞,變成壞掉了,它才能吸收;所以,摶食它的共同點叫作變壞為相。在世間的人,還有這個雞、鴨、魚、狗這些傍生牠都是以摶食,欲界眾生是以摶食的。當然欲界天的天人所吃的摶食比我們好,也比我們精美,但是它仍然是屬於摶食的部分,也就是欲界的眾生是以摶食為主。
接下來說觸食的部分。觸食呢,哪些眾生是以觸食為主?在還沒有出生的眾生當中,卵生的眾生牠是以觸食為主;當然一出生以後,牠就是其他四食都存在。所以,在還沒有出生當中,這些在卵位的當中這些眾生,牠是以觸食為主的。那觸食呢,不是只有指的說在卵位當中,觸食還有心的部分;那心的部分,在接觸境界的時候有喜樂啊,攝受喜樂為食,所以這個攝受喜樂為食,就是觸食。這是屬於有漏的部分。
當然無漏的部分,只要你有觸,它就當成食,所以我們在這裏講的摶食、觸食都是指的是有漏。譬如說摶食,你要在三界當中存活,即使佛菩薩再來,祂也要吃飯;但是祂有沒有斷摶食呢?有啊!爲什麼呢?因為我們講的斷摶食,不是不要去吃飯,而是說我斷了對摶食的喜愛;祂對於摶食,祂只是因為要維持道器在人間可以弘法度眾,所以祂需要去吃。所以,斷摶食不是要把所有的食物都斷掉,而是只是斷了對於食物的貪愛而已。同樣的,觸食要斷的部分,也是對於在接觸境界的時候,對於這個喜樂產生貪著的部分,要把它滅除;觸食只是滅掉這一部分,而不是說你完全不能去接觸外界。
所需要斷的觸食有哪些呢?第一個就是欲界當中淫欲的喜樂。你如果修學佛法,當然你要去斷觸食;你要證入五蘊的空相,要斷我執,當然除了對於這個摶食的喜歡你要斷以外,還要斷觸食的部分,也就是淫欲的部分。當你斷了淫欲的部分,你就可以出離欲界,然後到色界去。但是色界當中仍然有觸食會讓你貪著,也就是初禪境界當中的身樂覺受;即使證得初禪,你仍然有身樂覺受。這時候你還要再去捨棄它,你不能貪著這樣的觸食,捨棄它以後進入二禪境界。進入二禪境界你還有心境的喜受,這種心境的喜受仍然必須背捨它,仍然必須要斷。然後進入三禪境界當中的心喜跟身樂,仍然是屬於觸食的部分,這一部分也要背捨,背捨完以後就進入四禪。四禪當中也有它要斷的部分。所以,所需要斷的觸食,也就是說欲界當中的淫欲,初禪、二禪、三禪當中的身樂與心喜,都是屬於所要斷的觸食。
再來說念食。那念食呢,到底念食是什麼意思叫作念食呢?念食又稱作意思食,我們現在講的是有漏的部分;對於可愛的境界起了希望,也就是希望可愛的境界的念,就是意根跟意識的食。你希望去享受,希望去得到這種可愛的境界,你起了這樣的念,那就是意根跟意識的食;當然七個識都有念食,但是意識最為殊勝。當然有無漏的部分,只要你起念,你意根、意識起念,那都叫念食,但是這一部分不是我們所要斷的部分;我們所要斷的部分就是屬於有漏的部分,也就是說你貪著可愛境界的這個念,你需要去斷除。
最後我們來看看識食的部分。什麼樣的眾生是以識為食?地獄眾生他以識為食。無色界的眾生呢,因為他沒有色身,所以他也以識為食;他因為沒有色身,所以就沒有摶食,但是他主要是以識為食。那這些眾生呢,也就是地獄眾生跟四空天當中的眾生,他是以識為食。也就是說,地獄眾生跟無色界的眾生他是純粹由本識心中所現的法,然後來維持他的生命,他完全不依外法當作食物而保存生命的存在。這就是地獄眾生跟無色界的眾生,他是純由本識心中所現的法來當作他的食物,來維持他的生命。
接下來我們來看看,到底我們要怎麼樣來思惟四食呢,然後可以斷掉我執呢?我們來看看《雜阿含經》卷十五 佛怎麼開示:
云何比丘觀察摶食?譬如有夫婦二人,唯有一子,愛念將養;欲度曠野嶮道難處,糧食乏盡,飢餓困極,計無濟理,作是議言:「正有一子,極所愛念;若食其肉,可得度難。莫令在此三人俱死。」作是計已,即殺其子;含悲垂淚,強食其肉,得度曠野。】(《雜阿含經》卷十五)
佛在這一段經文是這樣子開示說,譬如有夫婦兩個人,他只有一個兒子,然後他是很愛念這個孩子,幫他養大。有一天這夫婦兩人要度過曠野,但是這個曠野有險道難以度過,結果糧食就吃完了,飢餓到了極點。他夫婦兩人認為說已經完全沒有希望了,因此兩個就商議:「我們剛好有個兒子,雖然我們很愛念他,但是如果我們把他的肉吃了,那我們可以度過這樣的苦難,而不要讓三個人在這裏統統死掉。」兩個人作這樣的商議完成以後,就把他的兒子殺了,含悲垂淚勉強吃他的肉,然後度過曠野。
佛就開示說,當這兩個夫婦在吃他兒子的肉的時候,他有沒有去享受他這個肉味,然後貪執這個肉的美味?那當然,一個人很愛念他的兒子,他當然不可能在吃他的肉當中,還去品嚐他的味道。所以 佛就開示說,如果一個人要思惟摶食,就要這樣子觀察:我們因為要度到彼岸,這個彼岸很難度過,我們現在雖然要吃這些美食,但是我們不要去貪食美食;我們在吃美食的當中,我們就也要用同樣的,就像在吃兒子的肉一樣來觀察它。這是屬於思惟摶食的部分。那還有觸食,還有意思食,還有識食,因為時間的關係,我就不作說明。各位可以從《阿含經》當中去擷取來看。
最後我們來講一個法,它也可以幫忙五蘊空相的證入,也就是藉由明心見性,來證入五蘊的空相。
那到底什麼是明心見性?明心到底是明哪一個心呢?見性到底是見什麼性呢?其實明心這個心就是我們前面一直講的五蘊的本源,也就是你生命的實相,生命的本源就是第八識心。也就是我們要去找到第八識心,第八識心是根本,所以當一個人把第八識的根本找出來了以後,他就是找到生命的實相;也就是說,明心是學佛人必須跨出的第一步。那想要明心,明心完以後,明心以後要幹什麼?當然要去看見這個心到底在幹什麼,也就是說祂有什麼樣的作用,所以才有眼見佛性這樣的一個關卡要去證得。所以說,明心見性是學佛人的第一個目標。
但是想要明心見性,他需要經過一個步驟叫作參禪;在參禪當中,如果你不先斷我見,你怎麼找,找來找去都在五蘊上面找。所以,一個人想要參禪,他一定要先瞭解五蘊的空相,然後斷掉我見,這樣子他才容易去明心。也就是說參禪的人要先斷我見。參,為什麼叫參?因為不知道才要去參,參就是去找,去找這個心到底在哪裏。找到了以後,這時候因為他已經斷了我見,找到了以後他就有智慧了;那就藉由這個明心所得到的智慧,就轉依這樣的智慧,然後就開始斷掉我執,也就是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都依於這個明心所得到的智慧而斷除掉。也就是說,明心見性藉由參禪而得,在參禪當中斷了我見,斷了我見以後,再斷我執。
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就講到這裏。謝謝各位的收看!
阿彌陀佛!

三乘菩提概說影音連結

正覺教團法界弘法

正覺教團弘揚「如來藏正法」| 佛教正覺同修會全球資訊網
(更多內容......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